老战士纪念馆 - 迟浩田(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缘起•发展

缘起•发展

历时十载 倾尽家产创办全国首家“老战士纪念馆”

卓振翠

编者按:本刊上期(第22期)发表本刊编辑陈晨的文章《深圳有个全国首创“老战士纪念馆”》,文字虽短却内涵丰富。为了扩大宣传,我们特邀请馆长卓振翠同志撰写一篇详细介绍建馆情况的文章。她在寄来文章之后,又寄来一本她的著作:由迟浩田将军题写书名、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万字的《沂蒙之子——卓继福回忆录》。我们读了文章和著作,深为他们父女的生动事迹所感动,更为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震撼!现发表卓振翠同志的文章,以飨读者;并表达我们对革命前辈卓继福老人和他的后代卓振翠同志的深情敬意。

父亲一生的辉煌革命经历是馈赠我的无价精神财富

我父亲卓继福,1922年生于山东沂蒙山区,现已94岁高龄。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一辈子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忠心耿耿紧跟共产党亲历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他家的老宅子四合院曾是延安派驻八路军高级将领和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的要地,在他们的领导下,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日本鬼子在沂蒙山区实行“三光”政策,父亲领导的村党支部没有一个人叛变,被评为全县的“模范党支部”。他从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担任村支书,做着最基层最艰难的工作,安排妇女做军鞋、烙煎饼,组织武工队、基干团抬担架、推独轮车,破路拆桥埋地雷打鬼子,到被选拔担任山东省委秘密交通员,每天徒步上百里路,穿过敌人的岗楼,送信到延安毛主席那儿。

解放战争时期,他开始时跟随苏展(后任北京市副市长)、刘众前(后任山东省副省长)亲自领导的鲁中南运粮指挥部;后又跟随傅秋涛司令员领导的华东支前司令部,始终带着他的千人独轮车队伍,跟随大部队,一步也没停止过。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我躺进棺材里也不会忘记他们”。我的父亲竟是那个独轮车大军中的指挥员,他生命中的整个辉煌,都是这种铁脚万里、默默奉献的“独轮车精神”。从率领千人独轮车队,车轮滚滚掩护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到战淮海、渡长江,解放南京和上海;在济南战役中,他跟随着部队连续8天8夜辗转战场,渴了喝几口路边水沟里的浑水,饿了沾盐水啃几口窝窝头,而车上的粮食是送给部队的,谁也不准动。他说,那时没有汽车,就靠两只脚,在淮海战役中,我们这些独轮车队,人拉肩扛运送到前线的粮食就有5亿多斤,保证了60万大军和很多战俘的给养,取得了消灭敌人55万的辉煌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又跟随梁兴初将军领导的“万岁军”担架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他率领战友用肩膀将粮食和弹药一件一件扛上阵地,返回时再将伤员一个个抬下来。从参加著名的“五次战役”和白马山、夏季反击战等重大战役,一直打到停战协议签订那一天。停战后,又跟随丁先国、刘应启将军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在朝鲜战场整整战斗了8年。那里的艰苦不言而喻,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里,父亲和战友们睡在潮湿的坑道里,用铁丝绑上几条木板条,再铺上打背包的雨布,成了他们睡觉的床;几个月吃不上青菜,很多人患上了夜盲症,至今父亲的眼睛看东西始终朦朦胧胧;在战壕里,他们吃着用茶缸盛满开始烫嘴的高粱米饭,不一会就结成了冰,造成他几十年的老胃病,现在仍一直折磨着他。

1958年他从朝鲜回国后,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王震将军亲自组织的十万官兵去黑龙江开发北大荒战斗,后又转战开发海南岛,直到完成了湖南、广东艰苦的三线建设,于1983年7月离休。最让我感到骄傲自豪的是,当我追寻重走父亲之路时,发现他曾战斗过的地方都是国家的重大事件发生地,均建起了国家级纪念馆 。

我父亲在他一生的革命奋斗中,锻造了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淬炼了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铸就了永不变色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始终不渝地坚守着具有沂蒙特色的品格人格和生活方式。

一个土生土长的沂蒙山人;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一个吃了一辈子苦却不会享福的老人;一个一辈子跟随共产党打江山、搞建设却从没想过升官发财的老战士;一个时刻为他人着想,把困难留给自己,在一般人眼里被看成傻得出奇、只会吃亏的土八路。这就是我的父亲。

一个爱吃沂蒙煎饼,舍不得剩饭,经常穿自己织的袜子和补丁衣裤的老人;一个南征北战,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北大荒、海南岛开垦建设以及广东、湖南三线建设的老革命;一个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始终坚守党性原则的老党员。这就是我的父亲。

一个一生 “听从党安排”;一生中有很多次“选择”升官享受的机会,可以成为有相当级别的干部,但他都无一例外地“错过”了,最终只是个科级干部;一生总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名利得失,不畏所累,泰然处之;面对不公,铁骨铮铮,无怨无悔;从不以功自居,从没向党和人民伸手索取。这就是我的父亲。

我父亲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没有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产,但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份可供享用一生的无价精神财富。他成为女儿无比崇敬的偶像和倾心歌颂的英雄。我为有这样一位令世人景仰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书写宣传父亲的光荣革命传统是我必须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

父亲每每向我讲诉起他的革命经历,总是滔滔不绝,兴致勃勃,而且慷慨激昂,神采飞扬;而有时,当讲到苦难、悲壮、残酷时,又总是情绪低沉,甚至潸然泪下,流露出内心隐隐的痛楚和愧疚。

父亲常常向我讲起他动员弟弟卓继禄参加抗战的往事。解放战争时期,村里接受了动员青年参军的任务。父亲是村支书,他在说服了他父亲之后,首先动员自己的二弟参军,这一带头,就有5名青年参加部队。在欢送新兵入伍时,父亲望着弟弟渐渐远去的瘦小身影,止不住流下热泪。哥俩还真有缘,竟在掩护刘邓大军渡黄河挺进大别山的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偶然相遇,兄弟俩紧紧抱在一起时第一句话就是:“你入党了没有?”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一见竟成了永别。我二叔卓继禄在济南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23岁。父亲每讲到这些就凄然落泪。让他老年不安的还有,1938年,日本鬼子在他的村庄投下了两颗炸弹,有一颗当场爆炸炸死了很多村民,而另一颗一直没响,成为"哑炮",没想到解放后村民池法怀的小孩玩耍时,用石头敲打那颗炸弹,不幸被炸死了,池法怀不久也病逝了。父亲知道后非常难过地说,因为抗战时期池法怀是我介绍秘密入党的啊,我深感震撼!为了给父亲一份精神安慰,我特地到这个村子里去找到了那个炸弹皮;又到济南战役纪念馆,在浩瀚的烈士名录中终于查到了二叔的名字以及牺牲的事迹材料,通过几番周折又重新领回了盖有国家民政部印章的烈士证明,父亲捧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父亲在给我讲诉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段经历时,竟然止不住老泪纵横。他在朝鲜战场上,和战友们手拿祖国慰问团赠送“最可爱的人“的茶缸,从坑道钻出来去打饭,身边有一个亲密战友詹同聚股长,当敌机轰炸时,他奋不顾身地指挥大家进防空洞隐蔽并使劲推了父亲一把,而自己却在最后撤离时,竟被炸的血肉模糊,肢体横飞,一只手臂挂在了树上,是父亲和战友爬到树上将他的手臂拿下来,装在了一个木盒子里,永远地埋在了朝鲜的土地上,那惨烈的情景他至今仍记忆犹新。父亲还记得,那时他还有个刚满周岁的儿子,他嘱咐我要想办法找到烈士的后代……

这是父亲对我的真诚寄托,也是父辈对后代的殷切期待。我受父亲事迹的感动和情感的感染,我决定放弃对金钱的追求,全力投身到书写父亲的革命经历中来。尽管我当过知青、做过会计、看过鱼塘、守过仓库,直到艰苦创业当上了企业经理,却从来没有写过什么作品。是父亲的革命经历成为激励我要为他写一本书的原动力。无论我的词汇多么贫乏,辞藻多么平淡,文笔多么笨拙,我都要提起手中的笔,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地写下去。我觉得,我有义务将父亲的一生写下来,有责任让后人永不忘记我们的父辈们所经历的苦难岁月,有必要让那股浩然之气永远地回荡在人世间。

从2005年开始,我集中精力倾听并记录、整理父亲的口述历史。我本着“写一个人,访一批人,育一代人”的朴素情怀,踏上了携子追寻父辈足迹的漫漫路程。2007年5月中旬,我回到山东老家,又来到了阔别整整35年的莱芜市后城子村,见到了我母亲在沂蒙山区生活时的好友刘丙莲老人。她一见到我,紧紧地把我搂住,眼含热泪,不住声地叫“姑娘”,我也泪流满面。老人听说我要为父亲写书,回故乡来调查采访,忙让家人叫来了往日邻居和村里的老人,这些历史的见证人,又一个个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教育和震撼。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看到了1972年我家因落实政策举家离开后城子村回广东时,母亲送给刘丙莲老人我们全家福的照片。35年了,她依然保存非常完好,连一丝灰尘都没有,挂在她家的客厅正墙上。临走,老人恋恋不舍地把那张照片连同老相框,还有她老人家对我母亲以及我们全家的思念一块送给了我。

后来,我又走访了父亲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时期的老领导、老战友。在原解放军炮兵学院高炮系副政委韩立标、夫人董立纯家里,在原中央《红旗》杂志社政研部主任吕少泉、夫人张吉贞家里,在原北京市副市长苏展、夫人刘曾芸家里,在原国家电力部规划院副院长张新宇、夫人韩众前家里,在原山东省副省长刘众前、夫人张林瑜家里,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络局局长刘仁轩、夫人吕秀英家里,在原吉林省国家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卓宇明、夫人陈敏家里,在原国家粮食部司长杨大昌、夫人刘文英家里,都受到了热情欢迎和亲切接待。他们为我讲诉了当年的战斗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为我写好这本书丰富了内容,增强了信心。

为了书写父亲的革命经历,我携子历经三载,花费20多万元,穿越全国十几个省市、县、镇、村以及抗日、抗美等八大纪念馆,走访考证了140多个历史见证人,为父亲找到了近100名老战友。通过这些革命老人的讲述,根据父亲履历材料和父亲口述录制的10盒录音磁带,终于写出了这部20万字的红色书籍《沂蒙之子—卓继福回忆录》。

2007年5月18日,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亲切接见了我和我儿子。和蔼可亲的迟副主席紧紧握着我的手,以山东老乡的口气,亲切问候了我父亲的身体近况,高兴地赞扬说:“你这本书写得好,很有意义”,并称赞我是“沂蒙山的好后代,是所有老一辈的好女儿,做到了忠孝两全!”。当即为我的书稿题写了书名《沂蒙之子—卓继福回忆录》,还为我题词,迟副主席给予我和父亲的巨大鼓舞、高度评价,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书于2008年5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之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收到大量来自全国各地老战士及后代的来信、来函和读后感言;受到有关部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先后荣获中共党史宣传读物、全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荐读物、国家八大战役纪念馆永久收藏、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作家作品,被列入民政系统党员干部纪律教育用书;中央、凤凰、广东等近20家媒体报道,仅报纸发行已超过9000万份,媒体称赞这本书是“老战士的一面旗帜”。为了满足各方面宣传教育的需求,已三次再版,为全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为自己能为社会尽到一份责任而感到欣慰。

弘扬传承父辈的崇高革命精神是时代赋予我的一项历史使命

在我写作《沂蒙之子》这本书的过程中,在我采访过的诸多老首长、老战士、老同志中,许许多多令我感动、激动而又难以忘怀的生动事迹和光辉形象,久久在我脑海中激荡。在江苏,我见证了102岁的老红军、父亲抗美援朝老战友、老首长刘应启将军与我父亲通电话后失声痛哭的感人场面。他向我提供了很多珍贵史料;在河北,我走访到了开国大典骑兵方队的老骑兵耿登宝,他为我提供了60年前用过的马鞍和穿过的苏联马裤。也有很多老战士找我为他们写书。这些既是感动也是惊喜,更增加了我的一种使命感--这些宝贵财富不能付之东流。

我在采访和征集中陷入深深思索,这个庞大的老战士群体,分布广泛,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奠基者,是为我们打下天下立下战功的幸存者,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些老战士们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以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为重,不改忠贞与信仰。他们的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底气,是中华儿女奋力前行的锐气,是中国人民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骨气。我作为革命后代,深感发掘、抢救这部分共和国精英曾经创造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在我不停地奔波走访那些年过古稀甚至百岁老战士之后,我发现了信仰的力量,信仰比黄金更贵重,比钻石更闪耀!在这些老前辈面前,金钱已淡然失色。

中年之后,我身处深圳这个改革开放沃土,深感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深圳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要感恩全国的老战士。因此,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为我父亲和所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那些最基层、最普通的老战士建一座历史丰碑 ——“老战士纪念馆”,以此将他们的崇高革命精神传递给我们身边所有的人,这成为我不遗余力、满怀热和创办“老战士纪念馆”的精神动力。

为了实现我的愿望,我历时十余载,耗尽家财,历经艰辛,四处奔波,先后采访了上千名老战士,广泛征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及新中国南北疆大开发等老战士文物和口述历史影像资料近万件。为了把这些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我利用深圳田园旅游区一处闲置多年的旧楼,经过改造和装修,于2011年自费建成了全国首家 “老战士纪念馆”。这个约3000多平米的纪念馆,一楼是抗日战争战厅,二楼是解放战争厅三楼是抗美援朝厅,四楼是将士题词书画厅,全面展示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老战士的光辉形象。整个陈列与革命历史、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融为一体,成为整合绿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的创意获奖项目。我希望能纳入国家项目做大做强这一“精神大工程”!

如今,馆内收藏有老战士老照片5000多张,革命文物10000多件,并有大量历史影像资料、文献、信件及手稿,还有近200位80岁以上的老战士共约5万分钟的影像资料。其中有全国知名的战斗英雄和志愿军老首长向守志、刘玉堤、韩德彩等近百名上将、中将、军旅作家、画家、书法家为老战士馆授予墨宝以资鼓励。这些珍贵文物、史料,经文史专家鉴定:“文物非常珍贵,在国内尚属首例”。馆内的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个革命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很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不仅昭示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也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理念。本馆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特色是:以普通老战士的传奇经历,诠释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用一本书做敲门砖敲开千家万户老战士的家门,来征集成千上万的文物史料,他们每一个普通战士就像一粟水珠,连起来看就是浩瀚的大海,我这个做法被广大民众誉为最优秀文化创新,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选为南方区域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伟大贡献》专题展览巡展基地,已成为最大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深圳不可缺少的红色主流文化融合绿色旅游的新亮点!

迟浩田上将得知我继出版了《沂蒙之子》之后又自费创办纪念馆,非常感动。他又以一名老战士名义亲笔为本馆题写“老战士纪念馆”馆名,并为我题词:“老八路的好后代--卓振翠”,这又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去战胜,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父辈。

在创办老战士纪念馆过程中,为了不断丰富和充实展览内容,更好地整理、编撰、研究、宣传老战士的口述历史,我发起成立深圳市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并创刊《中国革命军人----老战士亲历实录》,征集、抢救所有普通老战士的口述历史和革命文物,目前已有老将军、老战士顾问和青年研究员等500余名。研究会和老战士纪念馆已成为老战士的精神家园。

与此同时,我还首创深圳文博会老战士文化展,被政府列入“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老战士文化产业馆区”。2015年,文博会举办了首次“老战士颁奖典礼”,为每位向纪念馆捐献文物的老战士颁发收藏证书和纪念章。目前,我正带队编写《中国革命军人老战士亲历实录》,立足老战士最普通最平凡的视角,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将革命前辈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用影像和撰书永久地保留这段历史,并将这种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由于我建成“老战士纪念馆”,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警备区授予“爱国拥军模范”、“三八红旗手”, 被国家民政部、国家国防办授予双拥典范称号。

(作者:卓振翠,老战士纪念馆馆长)

   老战士后代卓振翠同志用《沂蒙之子》作为敲门砖,敲开了万千老战士家门,发起 从“写一个人到写千万个人”的倡议,收到了全国各地老战士捐赠的近万件革命文物,按照时间、文物和故事汇 编成《从硝烟中走过—老战士亲历实录》一本厚重的大书,成为老战士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您是访问本站第1307056位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