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反响 > 查看新闻
宝安日报报导--办起中国老战士馆
来源: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 www.lzscn.com 发表时间:2013/7/14
| ||||
11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沙井街道的首家中国老战士馆,在这里,口述历史影像资料、文献、信件及手稿不计其数,堪称红色文化的“活化石”,一张张老战士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让人仿若回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开办这个中国老战士馆的人叫卓振翠,为了开办这个老战士馆,她花费了3年多时间,投资60多万元,走访了200多位老战士,收集了3000多张珍贵的照片和一些珍贵的实物,老战士馆的大部分展品是卓振翠亲自上门征集的。 “我是一名老战士的后代,尽管在深圳没有车和商品房,但我倾注了所有精力创办的这个中国首家老战士馆,如今成了全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培训基地。让青少年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在老战士馆里,深圳市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会长、老战士后代卓振翠向记者袒露了心声。 实物:老父亲的老箱子 卓振翠的父亲卓继福1940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1月至1951年6月,他连续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战役,直到停战前的最后一仗。1958年3月,卓继福随部队最后一批撤出朝鲜回国,完成了祖国赋予的使命,获得了毛泽东主席颁发的奖章。 在老战士馆里,一个特别残旧的老箱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卓振翠介绍说,这是她父亲1958年开发北大荒时用的,里面有被子和证书等,一直保存到现在。她说,了解这些实物,就是一次生动的忆苦思甜教育。 图片:老战友赠送在前线的影像 在老战士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黑白老照片。 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卓振翠看到江苏省扬州市的领导为老战士刘应启举行百岁寿辰庆典。通过认真了解,她发现老战士刘应启就是爸爸书中讲到的在抗美援朝时的老战友、老政委。 卓振翠在和爸爸反复核实后,在今年11月12日专程从深圳出发到江苏扬州刘应启的家中,101岁的刘应启听说她是老战友卓继福的女儿时,热情地接待了她。刘应启对卓振翠说,在6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和卓振翠的父亲是第一批入朝鲜的,又是最后一批离开的,一起并肩战斗8年,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任务。他们挨过冻、挨过饿,但都挺过来了。当卓振翠拿起电话让刘应启同自己在广东韶关的父亲通话时,60年没有见过面的两位老人在电话两头激动得哭了。 这次回深圳时,刘应启老人将自己在抗美援朝时的珍贵照片赠送给卓振翠,一张是1958年12月18日在朝鲜和战友的合影,还有一张是自己的单人照,他还把自己与卓振翠父亲互通的信件赠送给了老战士馆。 书籍:红色记忆再现战场风云 在老战士馆,除了实物和图片,还有让人尤为关注的老战士传记。 在这些书籍当中,有特级英雄、曾经打下过5架敌机的原空军副司令韩德彩撰写的书籍《我走过的路》,有龙家林的《我的朝鲜路》,有《永远的何俊才》。 让记者颇感兴趣的是原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的传记《迟浩田传》也保存在老战士馆里。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只见扉页上有迟浩田将军的亲笔签名:敬赠卓振翠同志留念。署名迟浩田,时间为2009年7月1日。 在老战士馆里,《罗荣桓传》等一些著名无帅、将军的书籍也陈列其中。林林总总的老战士传记,打捞起每个人的红色记忆。 “老战士馆的这些照片、实物和书籍,向人们讲述的是大人物的小故事,小人物的大经历。通过看一代人,育千万人。”满怀激情的卓振翠说,自己要将红色文化进行到底。 新闻链接:http://barb.sznews.com/html/2011-11/29/content_1844185.htm |